抗炎作用:体外实验发现,白藜芦醇能抑制脂多糖激活巨噬细胞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从而抑制致炎因子一氧化氮的生成发挥抗炎作用,该途径是通过下调核因子κB的活性而产生的。白藜芦醇抗炎主要机制可能是通过减少细胞因子生成量,从而达到抑制炎症的发生或减轻炎症程度以及缩短炎症持续时间。
抗菌作用:白藜芦醇最初作为一种葡萄类植物在受到真菌感染、紫外线照射等不利条件作用时产生的植物抗菌剂而为人所认识。研究分离葡萄茎的STS基因并将其转到烟草中,发现这些烟草在受到病原菌感染时,感染部位有反式白藜芦醇的聚集,且其合成与烟草抗灰霉(B.cinerea)的能力正相关。亦有研究表明白藜芦醇对人的皮肤真菌和皮肤细菌也有抑制作用。
雌激素样作用:在白藜芦醇对雌激素依赖的人乳腺癌细胞株及人卵巢癌的作用研究中发现其既可作为雌激素拮抗剂,同时也具有内在拟雌激素活性,抑制人乳腺癌的生长。因此,白藜芦醇作为一种植物雌性激素添加剂添加到药物或食品中,可防止女性在绝经期后体内雌性激素分泌不足而引起的一系列疾病。
预防更年期骨质疏松:众所周知,红葡萄酒对心血管健康具有保护作用,白藜芦醇被认为是其中的有效成分之一。研究表明每天从葡萄酒中摄入100μg的白藜芦醇(约4杯)能有效增加绝经女性的骨密度,这除了与该物质能激活碱性磷酸酶(骨矿化的关键酶)之外,还可能与具有雌激素样作用的白藜芦醇抑制骨吸收有关。当然这需要进一步的动物实验来证实。
由于白藜芦醇抗氧化能力较强,且体外试验证明其对许多生理疾病都有预防的作用,所以对其安全性的研究非常有意义。
在早期的研究中研究者分别给予CD大鼠的白藜芦醇受试剂量为0.3、1.0和3.0 g/(kg·d),结果28天的观察发现,在0.3 g/(kg·d)时,大鼠没有表现出不良反应,但在1.0和3.0 g /(kg·d)时,雌性和雄心大鼠分别出现了不同程度的脱水、呼吸困难和肾脏毒性以及血清中肝酶的增加,表明在高剂量时白藜芦醇有一定的毒性。
在人体层面,有研究发现,当白藜芦醇摄入量超过0.5g/d时,人体会出现一些不良反应,而超过1g时不良反应就会更多,包括腹部不适、腹泻等。临床研究中也有因发现白藜芦醇可能引起肾脏问题而终止的案例。而人们通过正常膳食摄入的白藜芦醇很少,FDA将白藜芦醇的安全性评价为GRAS(即一般认为安全),适量食用也不用太担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