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中元节
九、中秋节
十、重阳节
十一、寒衣节
十二、下元节
2. 古代的所有节日1、元旦:1月1日
元旦,即公历的1月1日,是世界多数国家通称的“新年”。元,谓“始”,凡数之始称为“元”;旦,谓“日”;“元旦”意即“初始之日”。元旦又称“三元”,即岁之元、月之元、时之元。中国历史上的“元旦”之名称指的是夏历(阴历,又称农历)正月初一,有现存文献记载的“元旦”一词最早出现于《晋书》。
2、1月6日
主显节原本是东方教会庆祝耶稣诞生的节日。在古代的思想脉络中“主显”(Epiphaneia)一词的希腊文原意是:一位神出现,使人肉眼可以看见;或是一位被当作神崇拜的皇帝,到他王国的某一城市拜访,使当地的居民能看见他。
东正教信徒在冰冷的水中浸洗,迎接主显节。按照传统习俗,东正教徒会跃入冰冷刺骨的水中“净化”灵魂。
3、妇女掌权日:1月4日
每年的1月4日,是瑞士某些地区的“妇女掌权日”,在为期4天的节日中,家里大小事务全由妇女说了算,男人统统“闭嘴”。
4、国际海关日:1月26日
国际海关日或国际海关节,被定于每年的1月26日。国际海关日之目的为推广海关合作、促进国际贸易,以及建立各海关组织间的紧密联系。
国际海关日在1983年1月26日由世界海关组织设立,1984年1月26日正式举办庆祝活动,并于1986年1月26日开始,每年提出具体主题,CCC成员围绕相应主题开展相关宣传庆祝活动(对于具体设立时间究竟应为哪一年尚存在争论。)
5、国际麻风节:1月的最后一个星期日
“国际麻风节”(International leprosy Festival),又称“世界防治麻风病日”,于1953由法国律师佛勒豪(Raoul Follerean)发起并经由世界卫生组织确立,时间为每年1月的最后一个星期日。
世界上许多国家都在这一天举行各种形式的活动,目的是调动社会各种力量来帮助麻风病人克服生活和工作上的困难,获得更多的权利。
3. 古时的节日1.除夕(腊月最后一天)吃团圆饭,祭祀,熬夜守岁。除夕人们往往通宵不眠,叫做“守岁”。除夕这一天,家里家外都要打扫得干干净净,还要贴门神、贴春联、贴年画、贴窗花、贴福字。
2. 春节(正月初一)春节是我国最盛大、最热闹的一个古老传统节日。俗称“过年”。按照我国农历,正月初一是“岁之元,月之元,时之元”,是一年的开始。一般以吃年糕、饺子、汤圆、大肉丸、全鱼、美酒、苹果、花生、瓜子、糖果等为主;放鞭炮、给压岁钱、拜年、走亲戚、送年礼、上祖坟、逛花市、闹社火等众多活动,极尽天伦之乐。
3. 元宵节(正月十五)元宵节习俗自古以来就以热烈喜庆的观灯习俗为主。传统习俗出门赏月、燃灯放焰、喜猜灯谜、共吃元宵、拉兔子灯等。此外,不少地方元宵节还增加了耍龙灯、耍狮子、踩高跷、划旱船、扭秧歌、打太平鼓等传统民俗表演。
4. 清明节清明既是二十四节气之一,又是一个历史悠久的传统节日。清明的前一天称寒食节,两节恰逢阳春三月,春光明媚,桃红柳绿。寒食节的设立是为了纪念春秋时代晋朝“士甘焚死不公侯”的介子推。清明寒食期间,民间有禁火寒食、祭祖扫墓、踏青郊游等习俗。另外还有荡秋千、放风筝、拔河、斗鸡、戴柳、斗草、打球等传统活动。
5. 端午节农历五月初五,是我国传统的端午节。早在周朝,就有“五月五日,蓄兰而沐”的习俗,但今天端午节的众多活动都与纪念我国伟大的文学家屈原有关。这一天,家家户户都要吃粽子,南方各地举行龙舟大赛,人们在这一天洒扫庭院,挂艾枝,悬菖蒲,洒雄黄水,饮雄黄酒,激清除腐,杀菌防病。
6.七夕七月初七,天下的喜鹊在银河上搭成一座鹊桥,牛郎和织女才能相见。这个美好的传说始于汉朝,经过千余年的代代相传,深入人心。这一天,民间有向织女乞巧的习俗。因此,七夕又叫乞巧节或女儿节。每到七夕将至,牵牛和织女二星都竟夜经天,直至太阳升起才隐退,因而又被喻为人间离别的夫妻相会。
7.中秋节农历八月十五是一年秋季的中间,因此称中秋节。人们仰望如玉如盘的明月,自然会期盼家人团聚。远在他乡的游子,也借此寄托自己对故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所以,中秋又称“团圆节”。
8. 重阳节农历九月初九的重阳佳节活动极为丰富,有登高、赏菊、喝菊花酒、吃重阳糕、插茱萸等等。
9.冬至冬至在我国古代是一个很隆重的节日。至今我国台湾还保存着冬至用九层糕祭祖的传统,以示不忘更本,祝福阖家团圆。北方地区冬至有宰羊,吃饺子的习俗,南方的传统食品有冬至米团、冬至长线面等等。
10.腊八节腊八节是佛教的节日。这一天是释迦牟尼成佛的日子,又称“成道节”。这一天最重要的活动是吃腊八粥。最早的腊八粥只是在米粥中加入红小豆,后来演变的极为复杂考究,主料有白米、黄米、江米、小米、菱角米等数十种,添加核桃、杏仁、瓜子、花生、松仁、葡萄干、桂圆肉、百合、莲子等,通宵熬煮,香飘十里。当然,除了上面这些传统节日风俗,还有一些其他的传统习俗,都是中华文化的鲜明特色。
4. 古代就有的传统节日春节
春节指汉字文化圈传统上的农历新年,传统名称为新年、大年、新岁,但口头上又称度岁、庆新岁、过年,古时春节曾专指节气中的立春,也被视为一年的开始,后来改为农历正月初一开始为新年,一般认为至少要到正月十五(上元节)新年才结束,春节是中国民间最隆重最富有特色的传统节日,也是最热闹的一个古老节日。
端午节
农历五月初五为端午节,又称端阳节、女儿节、午日节、五月节、艾节、端五、重五、夏节、天中节、浴兰节、屈原日、诗人节等。端是“开端”、“初”的意思,初五可以称为端五,这一天必不可少的活动逐渐演变为吃粽子、赛龙舟、挂菖蒲、蒿草、艾叶、薰苍术、白芷,喝雄黄酒、系百索子、做香角子、贴五毒、贴符、放黄烟子、吃十二红。
元宵节
农历正月十五日,是我国传统节日元宵节。正月是农历的元月,古人称其为“宵”,元宵节俗的形成有一个较长的过程,据一般的资料与民俗传说,正月十五在西汉已经受到重视。
中秋节
农历八月十五是我国的传统节日,“中秋”一词,最早见于《礼》。根据我国古代历法,农历八月十五日,在一年秋季的八月中旬,故称“中秋”。一年有四季,每季又分孟、仲、季三部分,因为秋中第二月叫仲秋,故中秋也称为“仲秋节”。
重阳节
农历九月九日,为传统的重阳节,又称“老人节”。因为古老的《易经》中把“六”定为阴数,把“九”定为阳数,九月九日,日月并阳,两九相重,故而叫重阳,也叫重九。重阳节早在战国时期就已经形成,到了唐代,重阳被正式定为民间的节日。
清明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