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阳原称为钟离、濠州,洪武六年(1373年)改名为凤阳府,其名一直沿用至今。凤阳地处江淮之间,北靠淮河,西北为大泽所隔。在农业社会,就这样的地形而言,凤阳绝对称不上是一个“好地方”。横贯境内的淮河自古就是一条害河,从三国时期起,就经常发生水灾,给两岸几十万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人们纷纷逃离此地避难江南。
除了自然条件的制约外,凤阳还受到当时政治形势的影响。皖东因为处于前江后淮的军事要势,在战乱年代,往往成为两不管的缓冲地带,形成人烟稀少、土地荒芜的局面。所以,无论是从从自然条件来讲,还是社会经济的发展而言,凤阳本身就有“十年九荒”的现象。
朱元璋建国后,竭尽全力将这块本不富庶的家乡故土改头换面,为了振兴家乡的社会经济而采取一系列的措施。
首先是在凤阳建新都。洪武二年洪武二年(1369年),朱元璋下诏定临濠为中都,城址建在凤阳,虽然后来罢建中都,但经过多年的营建,一座新的都城已初具规模。可以想象,这些豪华、宏伟的建筑,给凤阳增添了光彩和壮丽。
其次是移民屯田。要改变家乡的面貌,重要的是发展社会生产。朱元璋大规模移民到凤阳,以充实人力。从吴元年到洪武九年,从全国各地移民到凤阳有六七次之多,移民人数达二十万之众。除了移民垦殖,驻守凤阳的军士也参与屯种。如此大规模的移民垦荒屯田,必然对凤阳的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起到积极作用。
此外,朱元璋你对凤阳采取了一些优惠政策,在他执政的三十一年中,免除了凤阳二十一年的税粮。洪武十六年(1383年),朱元璋恢复了凤阳百姓世世代代不再负担徭赋的政策,这是朱元璋对家乡人民的特殊照顾。
可是,后来一首凤阳花鼓词让朱元璋背上了“恶名”。当然,这首歌词在朱元璋时期是没有的,而是出现于明代中后期。清代学者赵翼在他的《陔余丛考》记载,凤阳的老幼男妇成行逐队,唱着这首凤阳歌词,沿村乞讨。
很明显,凤阳“十年九荒”的局面是从明代中叶开始的。当时,黄河夺淮的局面日趋严重,凤阳经常受灾,对农业生产造成了极大的破坏。加上明后期百姓的负担日益加重,因此也就形成了“十年九荒”的局面,毫无疑问,这与已经死去多年的朱元璋没有任何关系。
这首凤阳歌词被作为一首讨饭的手段传唱南北,等于把朱元璋的“罪名”传遍了全国。可是我们要知道,最初唱这些凤阳歌乞食的就是当初被朱元璋迁徙到凤阳的江浙移民。明朝中后期,这些江浙移民生活贫困,无奈之下只好返回家乡。在回乡的途中,他们就在凤阳歌的歌中填上了咒骂朱元璋的内容,以发泄心中的不满。
也难怪,这些移民当年在浙江家乡时多为当地的富户,离开原来的土地,也就丧失了原有的社会地位和政治地位,这对他们的打击是十分沉重的,本来朱元璋迁徙他们就带有一定的惩罚性和报复性。因此,这些移民唱歌咒骂朱元璋也就可以理解了。
当前网络流行十大歌曲(当前网络流行十大歌曲有哪些)
写朱元璋的流行歌曲(歌颂朱元璋的歌)
今年最流行的手帐贴纸(手帐贴纸品牌十大排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