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设计推动艺术的例子
《战国策》既体现了时代思想观念的变化,也体现出战国游士、侠士这一类处于统治集团与庶民之间的特殊而较为自由的社会人物的思想特征,不完全是为了维护统治秩序说话。由于《战国策》突破了旧的思想观念的束缚,又不完全拘泥于历史的真实(当然从历史学的眼光看这是缺陷),所以就显得比以前的历史著作更加活泼而富有生气。从文学上看,《战国策》的特色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是富于文采。《左传》也是以文采著称的,但两者相比照,可以看到《战国策》的语言更为明快流畅,纵恣多变,委曲尽情。无论叙事还是说理,《战国策》都常常使用铺排和夸张的手法,绚丽多姿的辞藻,呈现酣畅淋漓的气势。在这里,语言不仅是作用于理智、说明事实和道理的工具,也是直接作用于感情以打动人的手段。如《苏秦始将连横》、《庄辛说楚襄王》等篇,都是显著的例子。
第二,《战国策》描写人物的性格和活动,更加具体细致,也就更显得生动活泼。《左传》描写人物,大抵是简笔的勾勒。
2. 设计推动艺术的例子作文艺术是花,美丽处处可见,艺术是雪,洁白纯洁让人永生难忘,艺术是海,其中藏着无数珍宝,艺术是灯,为我们照亮前进的路,艺术是一块磁石,将人吸引,艺术是歌,让人沉醉。
艺术是高大险峻的山峦,气势磅礴让人心生感叹;
艺术是涓涓东流的溪水,上善若水让人留恋忘返;
艺术是风云莫测的九天,无与伦比让人称奇道赞;艺术是泱泱大地的风范,辽阔无垠让人迷途知返。
3. 设计推动文化发展的例子由于少数民族丰富多彩的社会经济生活, 为其文学繁荣打下了坚实的基础.首先, 在小说创作方面.如众所周知的《红楼梦》是清朝伟大的文学家、满族人曹雪芹所著, 他在书中有力地鞭挞了封建礼教和封建制度的罪恶, 揭示了封建社会必然走向灭亡的历史规律.蒙古族作家尹湛纳希创作的《大元盛世青史演义》, 这部长篇历史小说在蒙古古典文学史上是空前的, 这是一部讴歌民族英雄的史诗。其次.在诗歌创作方面,少数民族更是人才倍出, 硕果累累。
少数民族的音乐歌舞是祖国文化的一枝奇葩.少数民族能歌善舞, 僳僳族人民酷爱唱歌,少数民族还创造了大量千姿百态、极富民族特色的传统舞蹈.蒙古族的安代舞, 维吾尔族的刀朗舞, 藏族的热巴, 壮族的绣舞, 土家族的摆手舞,傣族的孔雀舞,彝族的阿西跳月等等, 丰富了我们民族的艺术生活.汉代以来, 西域的龟兹乐、高昌乐等先后传入内地, 给古老的中原文化输入了新鲜的艺术血液, 受到内地人民的热烈。
4. 技术推动艺术发展的例子壁画上的飞天伴随敦煌乐声轻盈起舞,来往行商在丝绸之路上熙熙攘攘……日前,于北京开幕的“遇见敦煌·光影艺术展全球首展”(简称遇见敦煌)以3D光雕数字技术,将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相结合,在高12米、总面积超过1500平方米的展示空间,用48台高清投影打造全沉浸式光影世界,再现敦煌石窟文化的艺术魅力。对此,专家认为,作为文化遗产与新技术融合的创新范例,“遇见敦煌”以光影艺术实现了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的隔空对话,让文物“活了起来”。
弘扬传统文化
传承艺术精髓
艺术展借200余幅艺术家重绘的敦煌壁画作品,通过动静结合、虚实相宜的数字光影展陈方式,带领观众走入光影时空隧道,穿梭于过去和现在,让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在当下隔空对话。展示画面以敦煌特有的朱红、石青、石绿为主色调,彰显中国传统色彩美学。除了视觉体验,音乐是运用了经典的琵琶以及箜篌、鼓、琴等乐器演奏的国乐。“作为创作者之一,我尽最大努力将敦煌壁画的美复原,让大家了解这种中国古典绘画样式。”壁画(岩彩)艺术家鲍营说。
中国文物交流中心主任谭平表示,艺术展创意的初衷,就是做一个中国风格、文博内涵、国际表达的展览,通过艺术的语言去展示敦煌的美,展现中华文化传统中穿越时空的审美观。“以前如此大规模的光影艺术展更多表现的是西方油画主题,如梵高艺术展、达·芬奇光影艺术展等,此次表现中华敦煌艺术尚属首次。希望未来通过全球的巡展、互联网云展览,让全球观众了解敦煌文化。”谭平说。
此次艺术展由原中央工艺美院院长、90岁高龄的常沙娜担任艺术顾问。常沙娜说:“我对敦煌的感情无法用言语表达。在追逐文化流行的同时,我们不要忘记文脉的根基。‘遇见敦煌’是科技故事的开始,希望大家一起传承敦煌艺术与文化。”
湖南省博物馆副馆长陈叙良强调,艺术展和历史展既有交融,也有区别,要注重表达的逻辑性和叙事性,让观众有历史和艺术的双重体验,“表现形式和内容呈现之间,并不矛盾。”陈叙良说。
艺术展主办方代表、北京中创文旅集团董事长秋童说:“之所以将艺术展和科技相结合,一方面希望让不可移动的敦煌石窟文化和艺术走进普通民众生活;另一方面希望扩大中华文化影响力,在吸引更多年轻群体感受传统文化独特魅力的同时,增强国际文化交流,让敦煌文化通过新形式传播到世界各地。”
文化和科技融合
让文物“活起来”
在中国对外文化集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李金生看来,“遇见敦煌”致力于让文物“活起来”,是以现代科技手段传播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有益尝试和探索。
谭平表示,以互联网为标志的信息化时代,借助“互联网+”和“数字+”,不但有助于增强展览的传播力、表现力和感染力,而且可以赋予文化遗产新的生命力。
中国(海南)南海博物馆馆长辛礼学表示,艺术展形式新颖,是后疫情时代对文物的创新表达,是个非常好的探索。“博物馆发展到今天,已经进入一个新的时代。‘遇见敦煌’是现代新时代对博物馆、文物展示、中华文化遗产展示工作的一次新的探索,它启发我们,除了实物展示,沉浸体验式展示等更符合现代传播规律,也更容易获得大众的共情,非常值得文物工作者深入研究、探讨和继续延伸。”辛礼学说。
陈叙良认为,在数字互联时代,观念、技术的变革和年轻观众的成长,给博物馆事业带来了一系列变化和挑战。展览的形态、甚至博物馆的整个业态都在发生根本性的变化。“此次展览,没有实物,但通过精心策划,利用新的数字技术,在视觉上给观众带来非常大的冲击和震撼,尤其是年轻观众很喜欢,由此可见‘遇见敦煌’确实是一次非常好的尝试,既是在大文化和传播领域中的不同业态之间跨界、出圈,也是技术、文化、旅游和对外传播深度融合的重要成果,值得文博领域工作者认真学习研究,相信艺术展通过内容和形式的不断完善,实现作品的迭代升级,产生更大的影响。”陈叙良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