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之王是钢琴;音乐之后是小提琴。
钢琴是西洋古典音乐中的一种键盘乐器,有“乐器之王”的美称。由88个琴键和金属弦音板组成。钢琴普遍用于独奏、重奏、伴奏等演出。 小提琴是一种弦乐器。总共有四根弦,有“乐器之后”的美称。 小提琴广泛流传于世界各国,是现代管弦乐队弦乐组中最主要的乐器。它在器乐中占非常重要的地位,是现代交响乐队的支柱,也是具有高难度演奏技巧的独奏乐器。
2. 西洋古典音乐作品有哪些节奏特别强烈、活跃,短促而律动;旋律精致、跳跃且持续不断;采用多旋律、复音音乐的复调法;作曲家普遍强调作品的情感起伏,以至于音乐的速度、力度变化在当时相当被看重;曲目的调性也从文艺复兴时期单一而保守的教会调式发展为采用大小调形式。同时西洋管弦乐器也在巴洛克时期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小提琴的出现、拨弦古钢琴的成形都为巴洛克音乐提供了更丰富的表现力;其他乐器的发展也使得某些特定风格的巴洛克音乐其配器得以朝着多元化、大规模的方向发展。不过诸如管风琴、羽管健琴、维奥尔琴这类颇具历史的古乐器依然被广泛使用。
巴洛克式音乐乐句长度不一,气息较长,无论是声乐还是器乐,旋律都空前地华丽复杂,有相当多的装饰音和模进音型。和文艺复兴时期的旋律一样,曲调的进行常常带有形象化、象征性特征。引人注目的是旋律中有明确的和声属性。
主要分为自由节奏的和律动鲜明、规整的这两种节奏。前者用于宣叙调、托卡塔、前奏曲等,后者用于咏叹调、赋格、舞曲等,在一个乐章中会保持始终。这两种节奏常常搭配使用,如宣叙调与咏叹调,前奏曲(或托卡塔)与赋格。
已形成了完整的以主、属、下属为中心的大小调功能和声体系,利用不协和音作调性转换并使和声进行富有动力和情感色彩。十二平均律在17世纪的发明与和声体系的充分发展有密切的关系。巴洛克时期特有的作曲手段。在键盘乐器(通常为古钢琴)的乐谱低音声部写上明确的音,并标以说明其上方和声的数字(如数字6表示该音上方应有它的六度音和三度音)。演奏者根据这种提示奏出低音与和声,而该和弦各音的排列以及织体由演奏者自行选择。
3. 西洋古典音乐作品**鸟《空山鸟语》全曲由引子、五个乐段和尾声组成。
引子(1~15小节),鸟鸣与山谷中的回声。用二胡的装饰音,逼真地向我们展示了这样一个画面:晨光乍现、山林尽染。山那边,一声鸟鸣打破了夜的寂静;山谷中,传来一声清亮的回音,山这边,又一声鸟鸣似在和应着山那边的鸟鸣;山谷中,又传来一声清亮的凹音……鸟儿们被唤醒了。
五个乐段(16~180小节),给我们描绘出的是这样一幅充满勃勃生机的大自然景象:群鸟争鸣,此起彼伏——山,仿佛不见了;林,仿佛不见了。满眼都是各色各类美丽斑斓的飞鸟,满耳都是各种各样悦耳动听的鸟鸣。五个乐段五幅画,五个乐段中有多少群鸟?音乐将我们的想像送进那不空的“空山”,去仔细聆听、仔细品味……
尾声(181~193小节),以第一段的音乐素材为基础,这里,有西洋曲式结构中“再现”原则的影响,最后渐慢、渐弱的五小节,更有一种山空谷幽、群鸟归林远去的意境……
4. 西洋古典音乐作品特点古典音乐(classical music)是指那些从巴洛克时期开始一直到20世纪早期,在欧洲文化传统背景下创作的,有别于通俗和民族的经典音乐。它是一个独立的流派,艺术手法讲求洗练,追求理性地表达情感。
广义的古典音乐是指西洋古典音乐,那些从西方中世纪开始至今的、在欧洲主流文化背景下创作的音乐,主要因其复杂多样的创作技术和所能承载的厚重内涵而有别于通俗音乐和民间音乐;狭义的古典音乐是指古典主义音乐,是1750-1820年这一段时间的欧洲主流音乐,又称维也纳古典乐派。此乐派三位最著名的作曲家是海顿、莫扎特和贝多芬。
5. 西洋曲 古典音乐包括以下几种类型:
1、广义古典音乐:
古典音乐是一个含义广泛的术语,广义的西洋古典音乐是指那些从西方中世纪开始至今、并在欧洲主流文化背景下创作的音乐,或者指植根于西方传统礼拜式音乐和世俗音乐,其范围涵盖了约公元9世纪至今的全部时期。
2、狭义古典音乐:
古典音乐(classical music)本来是专指德奥在1750—1827年间,在“前古典时期”,喜歌剧体裁产生与发展;格鲁克歌剧改革影响了莫扎特与瓦格纳等人等歌剧创新;各种器乐发展成熟,如奏鸣曲、协奏曲、交响曲、室内乐等体裁逐渐形成与完善
3、欧洲艺术音乐:
从这个狭义的古典音乐概念出发,我们可以向前追溯到巴赫、亨德尔,乃至更早的宗教音乐(含天主教即罗马公教,东正教,基督新教),向后延伸到浪漫主义、民族乐派,以及20世纪西方的现代音乐。
6. 西欧古典音乐1.沃尔夫-费拉里《圣母的宝石--间奏曲》
埃尔曼诺·沃尔夫·费拉里是20世纪初意大利重要的歌剧作曲家,他的歌剧旋律优美,情节富有浪漫色彩,配器精致,具有强烈感染力。
《圣母的珠宝》是他的歌剧代表作,其中的间奏曲优美动人,是音乐会上的常演曲目。他的作品曾被评论家批评过于“甜腻”和“缺乏思想深度”,对此费拉里在给一位听众的回信中说“当我看到很多人因为生活的艰辛而失去快乐时,我所创作的音乐就是他们疗伤的良药,艰辛生活的麻醉剂。我创作的音乐就是为那些不能创造快乐的人而写。”
正如作曲家所言,他的音乐听起来对人不再是心灵痛苦的挣扎,悲伤的眼泪和昏暗的色彩。
2.马斯卡尼《乡村骑士》间奏曲
帕诺版(Antonio Pappano)
诞生于1890年的独幕歌剧《乡村骑士》是意大利作曲家马斯卡尼(1863-1945年)写实主义的最初代表作,也是使他在一夜之间成为举世闻名大作曲家的作品(堪称歌剧史上的奇事之一),其中的间奏曲更是以其荡气回肠、孤寂沧桑又惆怅百转的特质迷住了无数人。
整首曲子只有48个小节,基调悲悯,暗示着悲剧的来临,宛如一副复杂的心情描摹画,仿佛于夕阳的余辉下,追忆往昔的瑰丽辉煌,又禁不住岁月流逝的无奈,一种复杂难言的情愫跳跃在每一个音符上,溢于言表,乐曲的终了更似表述在阅尽繁华后,一切都归于宁静的常规,让聆听者的心在历经打湿、晾晒、风蚀后重生……此种聆听感受和马斯奈的《泰绮丝暝想曲》(即《沉思》)颇有雷同之处。
3.弗朗兹·施密特《圣母院》 间奏曲
圣母院是弗朗兹·施密特于1914年完成的幕歌剧。剧本是以雨果的巴黎圣母院《Notre-Dame de Paris》为基础改编而成。1914年4月1日在维也纳宫廷歌剧院上演,之后除了在维也纳时而上演外,出演的机会不多,但里面的间奏曲在德国和奥地利却非常有名。
4.马斯卡尼:《友人弗里兹》第三幕间奏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