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流行服饰 > 道家讲天理流行(理学和道家)

道家讲天理流行(理学和道家)

时间:2023-01-01 20:49 来源:网络整理 点击:

道家和儒家是相互敌对的两个派别。 理学、心学和仁学都是儒家的派别,其中心学和理学是宋朝时分裂的两个敌对派别,仁学是到谭嗣同才正式分裂的,相对来讲没有直接冲突。

2. 理学和道家的道的区别

1)宋明理学是哲学化的儒学

传统儒学经由宋元明时期理学家们的改造,道德信条式的理论发展成哲学理论体系(哲学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具有抽象性和普遍性的特点),体现着宋明理学家们融合创造的哲学智慧.

(2)宋明理学是以儒家伦理道德为哲学核心的儒学

它以儒学的伦理道德为本位,与汉代董仲舒儒学相比,宋明理学的重点并不在政治方面,而在伦理道德方面;与先秦儒学相比,宋明理学对伦理道德的阐述更侧重于哲学的表达.

(3)宋明理学是佛道化的儒学

宋明理学是中国古代儒、佛、道三家思想长期对立融合的产物,带有明显的佛道化的特点:一是吸收了佛道的思维思辨方式方法,来弥补以往儒家思想的理论缺陷,重新建构了儒家学术思想的理论体系.二是借鉴佛道二教的传教谱系,创立儒家学说的传道体系,即儒学的“道统”.三是把佛教的禁欲主义思想吸收进来,并提出了“存天理,灭人欲”的道德主张。

1、理学又名为道学,两宋时期产生的主要哲学流派。理学是中国古代最为精致、最为完备的理论体系,其影响至深至巨。理学的天理是道德神学,同时成为儒家神权和王权的合法性依据, 理学以儒家学说为中心,兼容佛道两家的哲学理论,论证了封建纲常名教的合理性和永恒性,至元朝被采纳为官方哲学。重要的理学家有北宋五子、南宋的杨时、朱熹、陆九渊、林希逸以及元朝吴澄、许衡、刘因、 郝经、姚枢,廉希宪,张文谦,刘秉忠、赵汸、汪克宽、华幼武、吴海、戴良、李祁、张宪、梁寅、苏天爵、张昶等等、明朝湛若水、王阳明、朱得之等,广义上包含三苏、王安石、司马光等人。他们哲学的中心观念是"理",把"理"说成是产生世界万物的精神的东西。理学的出现对后世政治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

2、儒学亦称儒家学说,起源于东周春秋时期,自汉朝汉武帝时期起,成为中国社会的正统思想。从孔子算起,绵延至今已有两千五百余年的历史。如果对儒家学说的内容、形式和社会功能等进行综合的宏观考察,一般认为中国儒学有四个比较明显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

儒出身于“士”,又以教育和培养“士”(“君子”)为己任。“士”者“仕”也。孟子说:“士之仕也,犹农夫之耕也”(《孟子·滕文公下》),意思是说,士出来任职做官,为社会服务,就好像农夫从事耕作一样,是他的职业。荀子在讲到社会分工时,也把“士”归于“以仁厚知能尽官职”(《荀子·荣辱》)的一类人。所以,从这一角度来讲,原始儒家学说也可以说是为国家、社会培养官吏的学说,是“士”的文化。

子贡曾向孔子提出“何如斯可谓之士矣”的问题,即怎样做才称得上“士”。孔子回答说:“行己有耻,使于四方不辱君命,可谓士矣。”(《论语·子路》)这句答话中,既表明了“士”的官吏身份,同时也指出了作为一名“士”的最基本条件和责任:一是要“行己有耻”,即要以道德上的羞耻心来规范自己的行为,二是要“使于四方不辱君命”,即在才能上要能完成国君所交给的任务。前者是对士的道德品质方面的要求,后者则是对士的实际办事才能方面的要求。而这两方面的统一,则是一名合格的士,也就是一名完美的儒者的形象。荀子写了一篇题为《儒效》的文章,其中对于儒者的形象和社会作用是这样来描写的:“儒者,在本朝则美政,在下位则美俗。”“美俗”就要不断修身,提高道德品质,以身作则;“美政”则要“善调一天下”,为社会制订各种礼仪规范、政法制度等,以安定社会秩序和富裕百姓生活。

3. 理学 道家

区别:朱子学是儒家思想的一部分,只是儒家思想的一个分支,不能囊括儒家思想的全部。

理由:儒家文化的历史有将近2500年,其自身是不断演变和发展的。广义上的儒家思想包括先秦时代原始儒家学说(孔子思想、孟子思想、荀子思想)、汉代董仲舒“公羊经学”、汉代经学(古文经学、今文经学)、魏晋玄学、唐代柳(柳宗元)韩(韩愈)“道学”、宋代程(程颐、程颢)朱(朱熹)理学、宋明陆(陆九渊)王(王阳明)心学、明清之际“经世致用”之学(李贽、王夫之、顾炎武、黄宗羲等)、清代乾嘉“汉学”(考据学)、近现代“新儒家”学说。“朱子学”实质上是以南宋朱熹为代表的理学思想。朱子学只是儒学的一个分支,并不是儒学的全部,它同春秋战国时代原始儒家思想有很多区别。

朱子学同原始儒家的区别如下:①原始儒家学说缺乏哲学思辨性,没有对存与灭、名与实、真与假、认识论以及世界本原的哲学探讨;朱子学因为受到魏晋玄学、柳韩“道学”、佛教、道教思想的影响,加入了这些哲学成分。②原始儒家思想虽然强调道义在利益(欲望)之前,但是不绝对反对人们追求个人利益的实现;朱子学受二程影响,也主张“存天理灭人欲”。③原始儒家主张“克己复礼”,但要求遵守的“周礼”,没有三纲五常等内容;朱子学提倡的纲常伦理是典型的礼教,充斥三纲五常、愚忠愚孝、扼杀人性、迫害妇女的内容,已经远远溢出儒家“礼”的正常要求。④原始儒家思想主要是政治学和伦理学范畴,没有太多的神秘主义色彩;朱子学认为“理”是世界本体表现出了强烈的神秘主义性质。

4. 理学和道教有什么关联

宋明理学是继承并发展了儒学思想,宋明理学,是受到了佛教和道教的影响而建立的“新儒学”。是一种既贯通宇宙自然(道教)和人生命运(佛教),又继承孔孟正宗(根本),并能治理国家(目的)的新儒学,是宋明时代占主导地位的儒家哲学思想体系。

5. 理学和道教

宋明理学(又称宋明道学)的兴起是有着深刻的历史和社会原因的:1.经学的发展瓶颈促使了儒学内部的改革2.佛教、道教对儒学的冲击。3.三教合一的思潮。4. 先秦儒道、诸子分家后,儒家宇宙论、本体论、心性论的不完善。5.理学家们的个人努力,提出复兴理学。6.儒家的正统地位受到打击。7.迎合了唐宋以来混乱的社会局面和思想状态对儒学复兴的要求。

6. 道学和道家

《道德经》主要是讲道法自然,崇尚自然之理。而王阳明的理念是知行合一,王阳明也是理学的开拓者。老子和王阳明的理念一个是唯心主义,一个接近了唯物主义。两者不仅没有相同,几乎还是对立的。

老子的《道德经》开篇就说: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老子注重的是自然和社会发展的规律,遵循道法自然。道即为自然之道,也是自然之理。何为自然之理,就是宇宙和自然的变化,花落花开、昼夜更替、春夏秋冬四季变换,都是自然之理。

名即为法宝和修炼用的器物,或是见到的现象。非常名是指,你见到的现象不一定是前人或其他人见到的,意思是指事物会不断发生变化。

后来老子又说,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这句话翻译过来就是,无是从天地之中生出来的,有是从万物之中生出来的。无中生有,有又生于无。这也是道家所说的,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老子的道德经讲的是人要顺从自然变化,不要逆着自然规律,不看客观现象,只看主观感受,是典型的唯心主义。

  • 搭配网一直为流行的你找当今最最流行好看的服装搭配,不让时尚流行的你在这个时代落伍,我们要走在流行服饰搭配的最前端!
  • 版权所有 © 2021-2024 服装搭配(JingBaJia.Com) 站点合作:350872411@qq.com
  • 所有文章来自互联网 如有异议 请与本站联系立即删除 本站为非赢利性网站 不接受任何赞助和广告
  • 京ICP备17000940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