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这里打机井感觉没什么,很简单,他们打井要打到地下100多米深,一般都在150米左右。”150米,相当于往地下钻出1栋30层大楼,卓金贤清楚地记得这些数字。西北地旱,出水难,政府出资,一口井造价近50万元,要求工程方打出的机井出水量必须达标,签订了近乎对赌的协议。
卓金贤还记得水井完工的那天,玉泉营开发区几个村的许多移民都跑来现场,“哗——”深处的井水冒出地表,“那一天老百姓才叫高兴”!
饮用水解决了,灌溉水也一步步到位,移民们欢喜,可修水渠时的意外,却让卓金贤急得掉眼泪。1998年,他主持修建闽宁镇的第一条水渠,水渠全长近10公里,把黄河水引来灌溉,这项三级引水工程要解决方圆几十里内村民们的灌溉问题。
整项工程历时上百天,戈壁滩上尘土飞扬,卓金贤三不五时就到现场视察,竣工在即,已经到试水阶段,意外发生了——水渠个别地段出现溜坡,不及时补救,金贵的黄河水白白流走,辛苦修筑的水渠也功亏一篑。
当时工程条件有限,只是在布满沙石的地表挖出水渠,不像今天可以通过水泥管引流或用水泥硬化。西北沙壤土松松软软,一渗水,整条水渠都岌岌可危。
“很着急,当时确实是掉了眼泪。”卓金贤说,当时深夜12点多水才抽上来,又溜坡,同时即将迎来上级视察,试水立刻终止。好在当晚备足人手,紧急抢修,卓金贤与其他干部以及施工队在现场一夜未眠,直到次日白天才离开。
吊庄移民区的建设得忙活,“老家”西吉的扶贫任务也不能忘。为了解决西吉土豆销路问题,卓金贤牵线搭桥,联系了当时中央电视台三农频道,拿到一年多的免费广告投放机会,品质最优的土豆很快被抢购一空。
“莆田禽苗走天下”,卓金贤又联系莆商,把养殖厂开到西吉来,培养上百个当地养殖农户。很快,前来投资淀粉厂的莆田香江集团捐资100万元,在西吉修建5所希望小学。
跨越山海的不解之缘
卓金贤援宁的那两年,西吉县工业产值增长突破“天花板”。
1997年,西吉县工业产值1.5亿元,增长了103.7%,是近10年工业投资的总和。1998年,西吉县的工业产值超过4亿元,实现利税2000万元。
卓金贤离开西吉时,闽宁镇的食用菌产业打开销路,已经步入正轨,到1999年,谢兴昌所在的闽贺村搭了300多个蘑菇棚,一棚收入七八千元,当时普通干部职工的月工资也就300元。
卓金贤的愿望也渐渐实现。西吉直达莆田的定期班车通了,他用“烫嘴”普通话欢送走的西吉工人里,有人成为技术骨干,有人在异乡自主创业,还有人回到家乡创办小企业。20多年过去,早期走出山区的一些西吉工人也在莆田安家落户,甚至成为当地大中型电子企业、物流企业的高管。
“莆田与西吉通婚的夫妻有100多对。”离开20多年,卓金贤依然惦记着西吉“老乡”们的一举一动。
“西吉和莆田很有缘分!”“缘分”两个字,卓金贤高频提到。
西吉的电话区号是“0954”,而莆田的电话区号是“0594”,24年前,卓金贤在西吉时用BP机与近2000公里外的爱人通电话,无论西吉还是莆田的接线员,每次都要提高嗓门再问他一次:“到底是0954还是0594?!”不只是西吉与莆田,福建的电话区号是“059”开头,而宁夏是“095”开头。
闽贺村、兰江村、月亮村、木兰村、武河村、黄夷村……在为玉泉营开发区6个村取名时,卓金贤又把闽宁元素穿插其中:“你看,闽江、贺兰,黄河、武夷,月亮山是西吉很出名的山,木兰溪是莆田的母亲河。”福建和宁夏的山水,在卓金贤的“用情至深”下,交织在地名里。
卓金贤结束支援时,当地政府赠予他的纪念挂毯,至今还悬挂在他家墙上/受访者供图
就像卓金贤放不下这段“莆吉情”,海的另一头,西吉老同事们也挂念着他。
“2000年以前,闽宁镇属于西吉县管理。20世纪90年代,我记得从福建莆田来了一位名叫卓金贤的副县长,在移民吊庄水利设施建设现场不怕泥不怕土,跟老百姓打成一片。吃苦耐劳,甘于奉献,这也是最早一批福建援宁干部的典型形象。”2020年7月,闽宁镇原隆村的党支部书记王升接受《科技日报》记者采访时说道。
听到这段评价,卓金贤不好意思地笑了笑,摆摆手:“那几天试水我肯定都在现场,我们主要是起到一个协调作用,具体工程还是施工队在干。”
“陈金山原型”的称号,卓金贤也拒绝认领:“也不能说(陈金山)就是我。”他再三表示,尽管部分情节与他个人经历重合,但陈金山从头到尾是一个集体形象的化身,而不是特别指向具体人物。甚至有同事称卓金贤为“陈金山原型”、媒体试图采访时,卓金贤有些抗拒。
在卓金贤看来,比他更值得被采访的是更早织就闽宁情谊的前辈们。
卓金贤还清楚地记得,在他援宁前,就已经有3位莆田籍大学毕业生在上世纪60年代远赴西吉支援,直到改革开放后才离开。
第一位毕业于复旦大学中文系,分配在西吉农村学校当老师,上世纪90年代中期回到福建,几乎是《山海情》中“白校长”这一角色的原型。
《山海情》剧中角色“白校长”
第二位是军医大毕业的医学生,供职于西吉县防疫站,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返回莆田。
第三位同样是一名教师。“西吉和莆田的缘分,是在我援宁之前的60年代,从这3个人开始的。”
另外,1996年以来,共有11批180余名福建挂职干部、2000余名支教支医支农工作队员、专家院士、西部计划志愿者参与对口帮扶宁夏脱贫攻坚。2020年7月,闽宁对口扶贫协作援宁群体被授予“时代楷模”称号。
卓金贤与西吉的缘分还没有结束。一家闽宁两省高校共同研发、运作马铃薯产业的农企拿到“全国脱贫攻坚先进集体”,卓金贤把消息转发到朋友圈;《焦点访谈》关注闽宁镇从“干沙滩”变成“金沙滩”,他也转发到朋友圈;他的朋友圈里,还有一座绿油油的西吉——
推送图文中,7月的西吉茵茵一片,山林原野草木葱茏,绿意盎然的湿地上白羊朵朵。黄土沟壑不见踪影,生态丰美了,西吉仿佛回到史书记载的秦汉时期:“大山乔木,连跨数郡,万里麟集,茂林荫翳。”
2020年7月,卓金贤再次来到闽宁镇,他记忆中主路两旁的荒滩,如今行道树葱绿挺拔,风吹叶摇,仿佛在欢迎故人远来。更深处,联排规整的居民楼、产业园矗立,谢兴昌的院前大树柔枝颤动。
“谢书记,好久没看见你了!”看到58岁的卓金贤在不远处下车,早在路旁等候、今年65岁的谢兴昌绽开笑容,一路小跑迎接。这24年,他们就是沿着这条风沙相随的开拓之路,一起小跑到瓜果飘香的今天。
4. 莆仙戏乐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