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也是端午节的重要活动之一,起源于对屈原的祭奠。吴均《续齐谐记》记述:屈子投水,“楚人哀之,至此日,以竹筒贮米,投水祭之。”目的是让水中动物吃饱了,就不再伤害诗人的躯体。以后的吃粽子便是从吃竹筒米演化而来的。端午节家家都要吃粽子。粽子以箬叶包糯米做成,就外形而言有三角粽、一角粽、方粽,还有小粽联束成串,在唐时称为“百索粽”,宋时称为“九子粽”。端午节吃粽子的风俗在魏晋时代已经盛行,周处的《风土记》已有“仲夏端午,烹鹜角黍”的记载。唐宋时代,粽子已成名食,不仅为皇宫所喜爱,而且成为民间市场和一般百姓家中的美食。唐都长安有专门制作经营粽子的店铺,还“将粽揍(堆)成楼阁、亭子,车儿诸般巧样”以吸引顾客,“百索粽”还是唐代皇帝赏赐臣下的到宋代,端午粽子种类更多。明清时代,有蜜糖、豆沙、猪肉、松仁、枣子、胡(核)桃等;清市和民间市场的美味食品,每逢端午节,更是到处“风和角黍香”,传统文化和谐地保留在现代生活之中。
端午节是孩子们的节日,他们大清早起来,就穿上漂亮的新衣,佩戴上婆姨们在节前为他们制作的黄布虎、猴子、彩粽等吉祥物,和四邻小孩子在一起交谈、攀比,看谁的佩戴多,谁的最好看。端午节这天,新婚的女儿女婿要“同娘家去戴草帽”,吃端午饭。端午饭的主食是粽子,热腾腾的箬叶粽香味四溢,馋得人直流口水,席间谈天说地,笑语欢声,粽子拌白糖、蜂蜜,品味出生活的甜蜜温馨。爷爷的兴致来了,居然和孩子们互猜起谜语来:
珍珠白姑娘,许配笔叶郎,穿衣去洗澡,脱衣上牙床。
三角四楞长,珍珠肚里藏,要吃珍珠肉,解带扒衣裳。
谜底就是“粽子”。
端午又是“女儿节”,这一天“饰小女尽态极妍,已嫁之女亦各归宁,呼是日为女儿节。”(清·潘荣陛:《帝京岁时纪胜》)端午节(女儿节)归宁之俗,含有孝敬父母长辈、回娘家看看之意。女儿回婆家时,娘家要给女儿、女婿赠送雨伞或草帽,以示关爱;还要带一些粽子给婆家的人,一则表示亲家的友情,二则也是包粽本事的显示。
端午节的代表性食品是粽子。旧时有一首广为流传的描写端午节的民谣,“粽子香,香厨房。艾叶香,香满堂。桃枝插在大门上,出门一望麦儿黄。这儿端阳,那儿端阳,处处都端阳。”古往今来。我国各地人民过端午节的习俗大同小异,端午节吃粽子也都是一样的。如今的棕子花样繁多,有桂圆粽、肉粽、水晶粽、莲蓉粽、蜜饯粽、板栗粽、辣粽、酸菜粽、火腿粽、咸蛋粽,等等。吃粽子的风俗,在中国千百年来盛行不衰,而且流传到朝鲜、日本及东南亚诸国。
端午节的习俗-悬艾和菖蒲
在端午节当日,人们通常会把艾、榕、营蒲用红纸绑成一束,然后插或悬在门上。葛蒲为天中五瑞之首,象征驱除不祥的宝剑,插在门口可以避邪。清代顾铁卿在《清嘉录》中有一段记载“截蒲为剑,割蓬作鞭,副以桃梗蒜头,悬于床户,皆以却鬼”。而艾草代表招百福,是一种可以治病的药草,插在门口,可使身体健康。民间也有传说艾草可以避邪。像宗*的《荆楚岁时记》中记载日“鸡未鸣时,采艾似人形者,揽而取之,收以灸病,甚验。是日采艾为人形,悬于户上,可攘毒气。”甚至在曲阜、邹县一带有谚语说:“门口不插艾,死了变个大鳖盖。”
“五月五日午,天师骑艾虎,手持菖蒲剑,瘟神归地府。”这是一首广为流传的歌谣,主题是驱瘟,用艾虎和菖蒲剑把瘟神驱人阴曹地府。同时也形象地表现了端午节家家家户户悬艾和菖蒲的习俗。
农历五月是酷暑炎热将临之时,正是流行病、瘟瘴疫疠将发之际,古人认为这是一个恶月,五月五日更是恶月恶日,连生的儿子都不吉利,从而导致了一系列风俗的形成。
据《荆楚岁时记》记载:五月五Lt“采艾以为人形,悬于门户上,以禳毒气”。艾,又名艾蒿、家艾,茎叶,含挥发性芳香油,气味浓烈,有驱除蚊蝇虫蚁、净化空气的作用。早在先秦时期,艾叶就被制成灸条治病。端午节用艾做成人形或虎形悬挂门上,也有剪彩为虎、上粘艾叶,让儿童随身佩戴,民问都称之为“艾虎”,用以驱瘟除邪。
菖蒲是多年生水草本植物,狭长叶片似剑,含有挥发性芳香油,是提神通窍、杀虫灭菌的药物,对治风寒伤肺、胃病均有较好疗效。因它的形状似剑,又有药用价值,民间迷信它避邪免疫的神效,故自汉晋以来,家家端午节必悬艾以应节景,唐以后更添悬菖蒲,民间称为“蒲龙艾虎”。
端午节这天清晨,人们早早地就把艾枝和菖蒲悬挂在自家门边,绿油油的枝叶散发出阵阵清香,据说挂上这两件东西能保平安,病魔瘟邪都能挡在门外,不准进屋。
端午这一天,百草都是药,疼爱孙辈的爷爷婆婆到坡上扯下许多草药,熬成水给他们洗澡,洗了百草药水,孩子不生疮。有时就直接带小字辈们到野外,一边采百草,一边教儿歌,乡间田野,一路欢笑一路歌:
粽子香,香厨房。
艾叶香,香满堂。
菖蒲挂在大门上,出门一望麦儿黄。
这儿端阳,那儿端阳,处处都端阳。
随着时代的进步,科学的发展,医学的普及,“蒲龙艾虎”之说已鲜为人知,但端午悬艾和菖蒲之俗仍时有发现,农村更多,只不过较之古代已大大地淡化罢了。
端午节的习俗-饮雄黄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