雄黄也称鸡冠石,矿物名、橘黄色,中医作为解毒杀虫药,外用治疥癣、蛇虫咬伤症。以雄黄粉末及菖蒲根泡酒,称为雄黄酒。古代端午节那天,家家必饮雄黄酒,有所谓“饮了雄黄酒,百病都远走”的口头禅。饮用后余下的雄黄酒也充分利用,一是涂抹到小孩的额头、手心、胸口,说这样不会有蚊子咬,不长疮,而在额头上往往蘸写一个“王”字,以避邪祛恶。二是将酒洒在房里的墙壁角落、阳沟地坝,以杀灭蚊蝇蛇虫。蔡云的《吴歙》诗咏道:
称(秤)锤粽子满盘堆,好侑(劝)雄黄入酒杯。
徐沥尚堪去五毒,乱涂儿额?(喷)墙隈(墙角)。
端午节喝雄黄酒,还联系着一个《白蛇传》的故事。
传说白蛇下凡人间,因在端午节喝了点雄黄酒露出了蛇身,吓死了许仙,白娘子不顾生死,盗来灵芝救活了许仙。
白素珍对爱情忠贞不渝是很感人的,已成为千古传颂的佳话。
现代医学研究表明,雄黄酒这种矿物内含有砷、汞等有毒物质,会损害肝脏,饮雄黄酒对人体十分有害,不能饮用。这种不科学的端午习俗已被废弃,几近绝迹。
端午节的习俗-缝香包
在陕西南部等地有缝香包的习俗。在端午节前夕少女们用色布彩线,精心缝制成各种香包,形状有粽子、老虎、金鹿、蝴蝶、燕子、孔雀、金瓜、寿桃、梅花等,下坠色彩艳丽的丝线缨穗,内装用中药配制成的香料。到端午节这天,会把自己缝制的香包佩戴在胸前。如被男青年将香包抢去,被抢香包的少女则因自己的手艺受到异性的肯定而高兴;反之,如所佩香包始终无人来抢,是丢面子的事。
端午节的习俗-躲端午
民间以五月五日为恶月恶日,凡事多需避忌,因有接新嫁或已嫁之女归家躲端午之俗。此习俗早在宋朝就有,陆游《丰岁》诗有“羊腔酒担争迎妇,遣鼓龙船共赛神”之句。《嘉靖隆庆志》也有记载:“已嫁之女召还过节。”又《滦州志》:“女之新嫁者,于是月俱迎以归,谓之“躲端午”。
端午节的习俗-吃五黄
浙江杭州人称五月为“五黄”月,杭州人端午节必吃雄黄酒(用雄黄和烧酒调和,加人富蒲根)、黄酒、黄瓜、咸鸭蛋黄、用黄豆包裹的粽子五样食品。由于这五样食品里都带“黄”字,因而得名“吃五黄”。
避邪驱毒
在古代民众心目中,端午节所在的五月多被视为“恶月’,端午节则被视为“五毒日”。又有人说此日有蛇、娱松、蝎子、壁虎、翻蛤蟆等五种毒虫出来害人。还有学者以为端午时,正值春末夏初的转变时刻,还寒乍暖,百虫盆动,疾疫流行。可能有某种瘟疫、灾难于端午在一定地区、一定部落发生。
为了避邪驱毒,人们想出了种种办法:
第一,用雄黄酒。端午节人们将雄黄、朱砂、首蒲、艾叶等物置入酒中做成雄黄酒,饮用雄黄酒以解毒、避瘟。
除了饮用雄黄酒外,人们还将雄黄酒或雄黄涂于耳、口、鼻等处,以达到避邪驱瘟的目的。
第二,用特定植物。各地常用来避邪的植物各有不同,其中以艾蕊和葛蒲最为普遍。一般是在房搪或者门户旁边插艾篙和曹蒲以避邪驱毒。除了房屋门窗要悬插艾篙外,艾篙也可以佩戴身上或插于发际。在辽宁凤城的人们习惯在耳朵里塞上一团艾叶,可令诸虫不入。
在山西翼城、陕西高陵等地,戴艾叶,俗信可以去疾。在黑龙江双城的人们用艾篙水洗脸。江西昭萍的人们则用艾蒲水洗澡。台湾台南一带的俗民用a蒲、艾篙煮汤沐浴。
第三,张贴神像及符图。在浙江归安一带。端午这天在堂屋上悬挂张天师像或关圣、钟馗像。山西冀城的人们则在门上悬挂虎像。在新绛,以虎形画符贴门。名日“禁五毒”。
此外,端午还流传着许多为小孩避五毒之侵害的习俗,为孩子缝制香囊、香包。形状如虎、五毒,内装雄黄、艾叶、香料,用五色丝线悬系在孩子胸前,可驱恶免疾;在孩子脖颈、手腕、足颐上缠绕五色丝线,可保孩子长命百岁;给孩子穿上老虎鞋,围上老虎兜,可避五毒之侵害,等等。
这些习俗原意都是驱邪避祟,经过长期的流传,如今这些风俗又多了一层祝福纳吉、审美娱乐的含义。
走百病。
河北迁安一带的妇女多赶在端午节的中午前,游于河滨,叫做“走百病’。走百病也叫“游百病”“游瘟”,南方诸省也多有流行。在云南镇雄。男女老幼穿着春装,游山玩水,叫做游百病。游玩时。还要采百草,归来煎水沐浴。不过各地走百病的时间不甚相同。在四川西昌。午游古庙,晚游近郊。在灌县,人们晚间游百病,认为可以驱除不祥。在贵州平坝,也是晚饭后,小孩子穿上新衣服,由大人领着遍游田野。在云南新平,则是早餐后。用彩绳系于小儿臂膀,并用雄黄涂于小儿口鼻,率领出游,叫做游瘟。在大理,人们午后出游诸名胜,是为走百病。
煮梅
芒种时节盛产梅子。在夏朝。就有煮梅的食俗了。由于梅子味道酸涩。
很难直接入口,所以需要加工后才可食用。这种加工过程便是煮梅。煮梅的方法有很多种,简单的一种是用搪与梅子一同煮的;也有用盐与梅子一同煮,比较考究的还要在里面加入紫苏。我国北方的乌梅很有名气,将其与甘草、山碴、冰糖一同煮,便制成了消夏佳品—酸梅汤。
安苗
“安苗”的习俗流行于皖南一带。
每到芒种时节。种完水稻,为祈求秋天有个好收成,家家户户便用新麦面蒸安苗包,把面捏成五谷六畜、瓜果蔬菜等形状,然后用蔬菜汁染上颜色。作为祭祀供品祭拜圣祖汪公,祈求五谷丰登、六畜兴旺、村民平安。经过收种的紧张劳动,农事稍闲,以新麦面制作安苗包,既可尝个新鲜,又饱了口福,是民间调节生活劳逸的一种方法。在“安苗”日内,不仅本村人可以随意走家串户品尝安苗包,外村人也可进村入户同享口福,其乐融融,一派和谐。
打泥巴仗
“打泥巴仗”节日流行于贵州东南部一带的侗族。原来贵州侗族的传统习惯是,姑娘结婚后,一般先不住在婆家。只有农忙和节庆时。才由同伴陪同到婆家小住兀天。因此、每到芒种前后,当婆家整好秧田,定下分栽秧苗的日子后,就要邀集一些青年前来帮忙,并由新郎的姐妹去迎接新娘回婆家来共同插秧。而新娘也要邀集一些女伴同来。男女青年汇集一起,既进行分插秧苗的劳动,又参加社交和进行娱乐活动。在分栽秧苗的时刻,新婚夫妇由要好的男女青年陪同。集休插秧,边插侠边打闹,互扔泥巴。活动结束,检查战果,身上泥巴最多的就是最受欢迎的人。然后,大家又一起来到河水溪旁,边清洗边打水仗。度过快乐一天的劳动。新娘在回婆家时,会带有一担五色糯米饭和100个煮熟的红皮鸡蛋。节日后返回娘家时,婆家姐妹要以更多的五色饭和红皮鸭蛋为她们送行。
贴艾虎